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利用算法使用大数据来区别对待消费者,不同的用户价格也不同,在视频平台上因为在一类视屏上停留久了,从而一直推荐此类视频,这些都属于违规使用算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怎么办。
近年来,一些企业利用个人信息搞大数据“杀熟”,对不同群体差别定价,实行“价格歧视”,让消费者十分反感。
对此,《规定》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此外,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劳动者提供工作调度服务的,应当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
雇佣网络“水军”实施流量造假,鼓动“饭圈”粉丝互撕,刷量控评,一些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干预热搜,影响网络舆论的现象让人诟病。
在娱乐行业,部分流量明星动辄可以拿到上亿甚至十几亿的商业回报,明星商业平台无所不用其极地制造话题、进行炒作,任何可以引发粉丝关注讨论的行为,甚至是粉丝之间的网络骂战,都是商业团队常规的策划内容。品牌方也深谙此道,甚至运用手段刻意制造不同粉丝的矛盾,掀起骂战来博眼球、拉流量。
上述问题如何破解?《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科技伦理审查、用户注册、信息发布审核等管理制度,不得利用算法操纵榜单、控制热搜等干预信息呈现。
如何防止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保护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针对未成年人,《规定》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推送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规定》还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应当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
同样的送餐时间、地点、订单、外卖平台,会员却比非会员多付钱;同时同地打同类型车到同一目的地,某打车平台曾被用户发现熟客反而收费更高,类似的消费投诉多有发生。
共促消费公平是2022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也是每个消费者的共同心愿。良心商家竭尽所能地将优质商品带给消费者。无良商家却妄图以次充好、设置重重套路,赚取昧心钱的同时,严重破坏消费公平。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大数据杀熟”或其他消费不公吗?今起,您可通过“武汉城市留言板”微信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