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度人口调查数据。人口数据一经公布就引发了舆论热议,202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去年出生和净增长人口创1962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一、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人数大幅度减少,每年减少大概300多万左右;
二、人口政策“红利”快速消失,有生育意愿的人群的生育潜能已经释放;
三、疫情抑制了生育意愿,迟滞了人口的增长。
在人口净增长再创新低的同时,2021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此次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对于城市而言,由于经济活力依然较大,能够提供更多更好就业岗位,具备较强的人口“虹吸”能力。但在人口总量即将达峰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增长同样会受影响。此外,长寿化和少子化必然导致老龄化。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程度加深,城市发展要足够的政策储备和预期。
2016年,我国人口数量较上一年增长906万。2017年,这一数据下降到779万。2018年,我国人口数量增长为530万,2019年则为467万。2020年,我国人口数量增长仅为204万,2021年进一步下跌到48万。
其实,随着育龄女性规模下降,国家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实施了单独和全面二孩政策,抵消了因育龄女性规模下降及一孩生育意愿下降的负面作用,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
然而,人口政策“红利”并未维持多久。从2018年开始,我国出生率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至2020年则跌破10‰。只因二孩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长,远远低于预期。
《人口研究》曾在2014年刊发论文称,当时立即实施全面二孩,将会多生9400万人,年度出生人口峰值最高可达4995万,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5.01亿的峰值。如今看来,二孩政策的作用被明显高估。2020年,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已低至1200万。
人口余额(未来增长空间)显示,到2035年,已公布总规的重点城市中,人口未来增长预期超过(接近)300万人的城市有郑州、武汉、南京、杭州、成都、沈阳等城市。其中,郑州人口余额高达539.9万人,因其是人口大省河南的省会,这个人口目标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国内重点城市来说,人口持续导入仍是主流,这既是城镇化趋势,也是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对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来说,由于此前常住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抵达城市人口“天花板”,城市适度收缩将会成为必然选择。
多数重点城市定下较高人口增长目标,但也有少量城市调低人口增长预期。
杭州城市总规提出,杭州未来15年的人口增长空间在306万人左右,即年均增量空间约为20万人。杭州明确提出“引导和控制人口增长”,至2035年,杭州市常住人口规模为1500万人左右。与杭州的人口“虹吸”能力相比,其设定的人口增长目标似乎有些过于保守。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此回应称,考虑到老龄化加剧、婚育妇女减少,以及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蓄水池”越来越小的普遍趋势,杭州想要维持过去10年年均增长30多万人的态势,难度颇高。
人口自然增长减少,城市要保持足够的活力和竞争力,必然依赖于人口机械增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老龄化的速度。对于多数重点城市来说,“抢人大战”仍会持续下去。
总体来看,重点城市户籍政策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趋势逐步显现:一是学历型人才落户,专业限制和年龄限制有所放松;二是先落户后就业,降低或取消社保缴纳年限;三是更重视引进专业技能人才;四是对于人才家属随迁规定更加宽松;五是灵活解决落户人员的住房问题。
截至2021年11月,出台政策宣称实现落户“零门槛”的省会城市共有11座,分别是拉萨、昆明、南宁、贵阳、南昌、呼和浩特、石家庄、福州、银川、济南和兰州。
来源:大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