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疫情期间,外出或者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都要和他人保持距离,至少间隔在1米以上。一般的社交安全距离也都在1米以上,为什么疫情期间的安全距离也设置为1米以上?
1米以上
隔开1米,降低传染风险
彭燕琼介绍,流感、结核病、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都会经过空气传播。如果有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是排出分泌物,就可能会喷出含有病毒的飞沫;易感者吸入含病毒的飞沫后,容易引发感染。因此,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越近、传染风险就越大。
目前研究表明,在重力的作用下,大多数飞沫约在0.8米~1米距离内降落到地面。另有文献认为,在非密闭场景中,距离超过1.8米,传染的风险变得较小。
因此,各类宣传科普和公共提示牌建议,为预防新冠肺炎,市民要坚持戴口罩、减少聚集、在公共场合保持安全距离。
飞沫喷出后,有些在重力作用下落到地面,有些则可能落到其他物体表面。如果飞沫中含有病毒,就可能经过手部接触的渠道,传播给易感者。
因此,彭燕琼提醒市民,除了坚持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平时还要注意勤洗手,洗手时使用流水和肥皂,将手指、手掌、手腕等处清洗到位。
市民外出时,可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液,在饭前便后或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及时为手部消毒。
对手部消毒前,不要触摸眼睛、鼻子、嘴唇。
专家提醒,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必须外出,在人多的社交场合,应多注意这些细节:
【就医】
预约就诊,提前准备好就诊需要的材料和想要咨询的问题,减少在医院逗留的时间。
候诊时应与其他患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就医时坚持“一医一患一诊室”。如果身边有人咳嗽、打喷嚏,最好避开。
【候车】
在客运站、火车站、机场等封闭空间内候乘时,除了注意保持距离,还要坚持戴好口罩、减少接触公共设施,及时洗手。
【购物】
进入商场、超市、写字楼等室内环境时,需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扫码测温登记。此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距离。
【吃饭】
在外就餐时,尽量不要扎堆落座,尽可能减少面对面入座的方式。吃饭时应避免交谈,防止飞沫传播。
【开会】
多开短会,倡导召开视频会议或电话会议。开会入座也要保持1米以上距离,会议期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果参会人员较多、通风不良,建议参会人员全程戴口罩。
【乘电梯】
电梯空间相对狭小,多人乘坐电梯时,应注意分散站立,尽可能保持间距。
1、务必做好防护
坚持强化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升冬春季传染病的防病意识,做到“多病”同防和“人物地”同防。
继续保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一米以上安全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
不接触不购买活禽,避免直接接触生鲜肉类水产食品,加工食品时做到生熟分开。
高度重视物品消毒和手卫生,接收来自境外或中高风险地区货物、快递包裹等要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等对包装和物品进行喷雾或擦拭消毒,并及时洗手。
2、务必减少出行
提倡市民在汉过节,非必要不出境,非必要不出行,避免前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
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假期避免外出。
外出期间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尤其注意全程佩戴口罩和时刻保持手卫生,同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3、务必减少聚集
主动减少探亲访友、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提倡聚会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减少电影院、歌厅、酒吧等室内人群聚集场所停留时长。
在人群聚集场所务必遵守秩序、避免拥挤,自觉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
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对公共用品做好清洁消毒,保持环境卫生。
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不得参加聚集性活动。
4、务必管好健康
科学合理膳食,减油减盐减糖,不暴饮暴食,使用公筷公勺,戒烟限酒。
适度户外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心态,不信谣不传谣。
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时,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及时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就医过程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