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民生百态 导航

武汉话怎么说

作者:whlg 时间:2019-04-26 16:29:00

你是武汉伢吗?你在武汉已经待多久了?你会说地道的武汉话吗?你知道武汉话“拐子”什么意思吗?如果你是刚来武汉的人,听不懂很多本地话怎么办?下面来给你全面介绍一下武汉话,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当然你也可以一起来学学武汉话哦。

文章.jpg

一、起源归属

西南官话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许多武汉人在外地,一开口说武汉话,就容易被误认为是四川人。

二、汉腔汉调

武汉话,属西南官话湖广片,有武汉老城区方言和新城区方言之分,其中最正宗的是武汉三镇老城区的方言。

包括武昌地区北至积玉桥,南到武泰闸,东至宝通寺,西临长江以司门口为核心的地区以及汉口铁路内城区和汉阳鹦鹉大道建港以北,汉阳大道七里庙以东片区。

在建国之前,武汉三镇之间方言也有所不同,有些词汇和语调不完全一致,有细微差别,建国之后,三镇往来互通,三镇老城区方言几乎已完全相同,被汉口话所统一。

文章.jpg

三、三大特色

没有翘舌音。和北方大量的翘舌音相比,武汉语音中几乎找不到:zh、ch、sh、r这些翘舌音,

没有翘舌音的结果使得语音过于裸露,少了一些修饰。

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武汉话里,“陈程”不分、“身生”不分、,“真争”不分。

四、变调现象

所谓变调现象,就是指声调语言中的由调音节在一定情况下发生音调变化的情况,如我们都知道的普通话中存在两个三声(上声)连续时前一个三声念二声的现象(严格来说是变调为24·214,和35·214有区别)。武汉话中也有这个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上声变调

与普通话的上声变调类似,武汉话的上声也存在变调,但规则不同:

只有上声字单读或者在语言停顿的末尾,它才保持原调;其它情况均变调为22。

例:你洗了澡冇?&我已经洗了澡,你咧?

前一句中的“澡”字,由于在句中,故变调为22,而后一句的“澡”保持原调,即21。

这个变调的变化幅度不明显,造成很多人在学习武汉话是出现声调方面不地道的现象,但地道武汉话母语者,则很容易区别这两者的区别。

文章.jpg

②调化阴平

这种变调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它的规则如下:

1、叠词的称呼

如“爸爸”“爷爷”“浩浩”“婷婷”等叠音的称呼词中,第二个字一律变为阴平声,即一声;但若两字原调为上声,可变可不变,如“奶奶”“姐姐”。

2、习惯的变调

这类词没有规律,需记忆,亦为第二个字改念阴平。此处进行一定总结:屋里、角落、得罗、姑娘、麻木、笤帚、里面

这个现象很类似于北京话或普通话中的轻声现象,因此语言学家推测这是由于在清朝时受满语影响造成的。

3、入派阳平现象

由于入声的消失,原来的入声字全部转为阳平(二声)的现象。

这是西南官话特有的,而其他官话如北京话或普通话中,古入声字转入其它各各音调,因此有很多武汉话,普通话异读(即不能一一对应)的自出现。

此类字无任何规律,需记忆,但对于母语为现今仍保留入声的粤语,吴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武汉话学习者来说,就很容易了,因为只需要把入声字全部念为阳平即可。

这类字数量极其多,本文列举一些常用字,更详细的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入声字大全”。

数字里有:一,六,七,八,十。

常见物品:物,屋,笔,轴,竹,肉,雀,药,月,力,粒,客,脚

常用动词:得,乐,觉,没(沉没),接,

颜色:黑,白,绿。

助词:别,不,皆,

其它:叔,薄,落,

五、常用口语

文章.jpg

1、你吓(hé)我

这是时下武汉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2、闹眼子

源自武汉话,黄陂话。

眼子,闹眼子,两个词是有区别的,眼子,本身是指的一件事,准确来说是一件已经不被人相信的事。而闹是动作是指已经在做了。

闹眼子的含义大为广泛,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结出两种含义:一种是不诚信、欺骗;另一种是胡闹、瞎闹。

3、挑土

暂时代替某人做某事。来源于麻将。因为打麻将又称 "修长城",打麻将手气不好时让人替打几把,好像帮人家挑土一样。后来又扩大到"的士"司机的换班以及帮人做事了。

4、撮虾子

指偶尔赚点小外快,撮(或戳),相当于北京话的"捣斥"或广州话的"炒耕",如:"戳来戳去冇(音同“冒”)戳出么名堂"。

5、起篓子

撒网捕鱼后,起网时捞起很多鱼。形容一下子发财了。

六、形成原因

文章.jpg

现今的武汉话是在古代汉阳府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吸收周边迁来居民的方言而形成的不同于原先汉阳官话的方言。

上古时代的楚国语言,经过动乱和移民,融进了北方语。

而到明代初期,汉江改道,汉口从汉阳分离出来,名为汉口镇,并崛起为新兴码头,但仍从属于汉阳府管辖,内部通汉阳官话,汉口镇交通的便利迅速吸引周边地区的人们来此经营、定居,逐步形成了以汉阳官话为基础、融进周边移民语言成分、具有独特色彩的汉腔。

至上世纪40年代末,三镇合一,原来的方言内部的差异逐步缩小,形成基本统一的武汉话。

展开剩余部分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用户留言 联系我们

跟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