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到11.3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8万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馆内珍藏的文物有24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就有945套,还有众多国宝级文物,都说想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就去它的博物馆看一下,它会告诉你这个城市的过往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一件镈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
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这样的文物,不光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是国家的“镇国神器”。2002年1月,曾侯乙编钟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越王勾践的名字,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大家小时候谁没学过“卧薪尝胆”的故事,长大后谁没听说过西施的传说,但是越王勾践剑是怎么回事?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
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为何不生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很多人说一块头骨有什么可看的?因为这不是普通的头骨,它属于南方古猿类,距今约100万年前,它的出现,不但证明了中国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还填补了亚洲古人类发展的空白,对进化论的验证有重大意义。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经专家研究、鉴定后认为,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后来,这具人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时位于王妃棺木脚端棺床下方。青花瓷是我国古瓷中极富特色的品种,它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因釉下的钴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蓝色。元青花使用的是进口钴料“苏泥勃青”,故色彩青翠艳丽,给人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
这是一件元代青花瓷,比起其他国宝要“年轻”许多,价值上却丝毫不输。元朝产出的青花瓷,以精湛工艺享誉世界,不过存世却极为稀少,这件青花瓷更是珍品中的珍品。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艳丽,线条优雅轻盈,瓶体绘有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4幅文人雅图,为其增色不少。
其中一件叫四爱图梅瓶,在瓶身上绘制了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4幅文人雅图,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元青花中的上乘之作。用“价值连城”来形容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一点都不过分。